20世紀80年代初,已是個人電腦在美國涌現(xiàn)的時代,人類上下五千年的知識通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第一次如此豐富地橫亙在我們面前。在中國,80年代是舉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。在美國,這是一個青年憑借鍵盤就可以與世界對話的新時期。進入90年代,電腦在中國許多家庭出現(xiàn),學生就可以向網(wǎng)絡(luò)去搜尋知識,特別是新知識。王能智的教學方法所打開的就更不是一冊課本,而是一個廣闊無垠的課堂。
現(xiàn)在,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個學生。學生就在我與課本、我與課堂、我與老師、我與同學、我與學校、我與家、我與人們、我與社會、我與環(huán)境、我與未來、我與……中認識我,建設(shè)我。這時的我,就不是一個孤立的我,而是一個獨立的我在蓬勃成長。
教學的主體在這里發(fā)生了改變,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。在這里,不再是老師怎么教我就怎么學。因為老師說的與專家說的可能有很大分歧,專家說的與網(wǎng)上最新出現(xiàn)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。誰是正確的呢?
學生完全可能發(fā)現(xiàn):老師、專家、父母或其他人士說的,都有對也有錯。那么,誰的見解更接近正確,接近可行?“我”從一個總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,變成了主動對各種現(xiàn)象各種見解進行辨析、判斷的主體,然后決定取舍或動手改造。
什么叫解放學生?
王能智說:“就是要讓學生把手放開,把腦放開?!?br /> 話很簡單,真正做到并不容易。這里的“把腦放開”不是說要動腦筋,而是說要讓學生自主地思考。
所謂“你要有主見”,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訓練。學生本人價值體系的建構(gòu),是教育應(yīng)該去完成的最為了不起的建設(shè)。這是在建設(shè)、在塑造一個最終能融入社會、對社會有用,能解決自己問題的、有獨立人格的人。
獨立的自主思考狀態(tài),與那種孤獨無助的狀態(tài),是多么不同。具有獨立人格的人,與那種成年后阿諛奉承的人,也有天壤之別。如果一個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不被幾冊課本束縛住,如果一個學生“我與世界”的思維被打開、被塑造,其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(chuàng)造力將不可估量,將遠遠超過他們的祖輩和父輩!
這樣的學生,長大后將不能忍受官僚隨隨便便對他們指手畫腳,整個民族的民主性將由于新一代人的成長而得到提高。我們這個負重深深的民族,脊梁也會因此而挺直一點。所以我?guī)е钌畹母星槊枋霾⒕粗赝跄苤?,敬重所有如此培養(yǎng)新一代中國人的中國教師!
可是,目前那幾冊課本就把學生壓得抬不起頭來。
王能智探索的究竟是一條什么路?“就是設(shè)一個‘圈套’,讓學生去鉆。”王能智戲說。
“但這不是把他套住了,而是一個游戲似的快樂的活動,講得文一點,就是通過設(shè)置一個探討問題的情境,讓學生主動去進入?!蓖跄苤怯终f。
但設(shè)置這個情境卻不簡單,這是以導學為中心的課內(nèi)外綜合教學之路。在這里更重要的是“導”,而不是“教”。不僅探究出場,綜合也已經(jīng)出場,課內(nèi)外綜合,以及對老師、專家、課本、網(wǎng)絡(luò)等多渠道的知識進行綜合的方法已被大量使用。
1993年地理不再是高考科目,地理的被重視程度隨之降低,王能智似乎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。雖然他在地理教學上已經(jīng)很有名氣,但這些經(jīng)驗只適用于地理嗎?這些經(jīng)驗會是曇花一現(xiàn)嗎?王能智還能往哪兒走?
這時,有兩個人是助他繼續(xù)發(fā)展的關(guān)鍵人物:一個是當?shù)氐氖吧浇逃志珠L祁紅,一個是當時的石景山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張逸民。
張逸民希望王能智到教師進修學校來,祁紅把王能智調(diào)給了張逸民。1994年王能智開始專職培訓教師,這是他一生中又一個新階段,這一年他52歲。
“張逸民是個真懂教育的人!你知道他曾經(jīng)怎么評價現(xiàn)在的教育嗎?”王能智這樣對我說。
“他怎么說?”
“他說我們費了那么大的勁,學生的負擔減輕了嗎?沒有。學生學到了多少有用的東西?很可憐。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了嗎?嚴重不夠。學生的創(chuàng)造性思維得到發(fā)展了嗎?恐怕是得到壓制吧!我們還在認認真真地壓制他們。所以現(xiàn)在的教育仍然需要進行大改革?!?br /> 怎么改呢?
1993年浙江全省已率先挺進綜合課程改革,全部課本都變了。王能智是贊同浙江綜合課改的,北京的課本還變化不大,在這種情況下,教師能不能變?課本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張逸民格外看重的就是王能智拿著老課本教出了新課程、新方法。不唯書,不照抄照搬,王能智算是夠典型的了。張逸民決定舉辦青年地理教師培訓班,支持王能智在培訓教師中進行探索。
這一時期,王能智對專家們一致認同的教育理論進行再思考。比如大家都認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五個:一是職業(yè)理想,二是教學理念,三是人格魅力,四是專業(yè)知識,五是教育能力。王能智也認同這五大要素,但他只取后兩點為切入口,不拿前三點去要求教師。
我問,為什么?
他說,沒用。
怎么沒用?
他說,前三點在于他自己內(nèi)部是否有,別人無法從外面教給他,要他自己在實踐中逐漸形成。
我問,教學理念也無法從外面教嗎?
他說,如果別人教我,我也要用自己的價值體系去判斷,然后決定取舍。如果覺得你說的沒用,他聽都不會聽。
我說,你是不是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沒什么不對,他的理念守在大腦里,擋住你的理念,你的理念再灌輸也常常是無效的。
他說,是的。所以我選擇后兩項為切入點,即專業(yè)水平和教育能力,這是每天圍繞他的兩個東西,是他關(guān)心的需要的東西。
如何把自己的“水平”和“能力”傳遞給老師們呢?
王能智覺得人的知識可以分為兩大類:一是共有知識,二是個人知識。共有的知識是可以編碼的東西,教材上的知識多是共有的知識,可傳遞、可復(fù)制、可遷移。個人的知識是自己實際經(jīng)驗的積累,是個性的,見仁見智的。個人的經(jīng)驗自己心領(lǐng)神會,但不容易遷移,需要轉(zhuǎn)化為抽象的理論,才會產(chǎn)生良好的遷移效果。